cover_image

再见了,叶嘉莹

拾文化 2024年11月25日 00:01

Image



刚从网上看到消息,说是顶级女神叶嘉莹去世了。


叶嘉莹是我的榜样,风雅的学者、老师、诗人,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古典诗词。在她的身上,我们能看到诗词的美与力量。

Image


01

1924年,国内军阀混战,风雨飘摇。


乱世之中,叶嘉莹出生了,正值荷花满池塘的季节,父母都叫她「小荷子」。


叶家世代名门,祖父是光绪二十年的进士,父亲于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在航空署担任翻译,专门介绍西方的航空理论。

Image

早在还没识字时,她就听着母亲诵读诗词,跟着姨母学习《论语》。


从小被关在四合院里,叶嘉莹的性格有些孤僻,她不敢跟陌生人说话,只会对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敞开心扉。


16岁那年夏天,荷花如约绽放,没由来的哀愁一下子涌上心头,她当即作了⼀⾸《咏莲》:


「如来原是幻,何以度苍⽣」


大人们有些发笑,怎么你小小年纪就写这么悲观的诗?


叶嘉莹愣住了,这本就不是个让人乐观的世道。

Image

七七事变后,北平沦陷,即便是叶家这样的大户,也只能以又酸又臭的混合面果腹,每天上学的路边,躺的全是冻死饿死的百姓。


学校里的老师换了,英文课变成了日文课,历史和地理课本被涂抹撕毁,一张不剩。


父亲被迫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,一走许多年,音讯全无,什么叫「国破山河在」,她自小便有了深刻的体悟。

Image

17岁那年,叶嘉莹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,但好消息并没有冲淡家人的忧愁,母亲患上了肿瘤,只能去往天津动手术。


叶嘉莹日盼夜盼,没想到母亲在手术过程中感染了,回京的火车上,母亲去世,母女终是没能见上一眼。


富贵之时,家中的几套房子都租给了宪兵,一家人靠此过活,而如今母亲不在了,她只能独自去收租。


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要向宪兵讨银子,无异于羊入虎口,但日子总要艰难地熬下去。


叶嘉莹只能咬咬牙蹬上自行车,穿行于黑暗之间。


02

大学四年,叶嘉莹师从古典⽂学⼤家顾随先生。


顾先生讲课,讲究随心而发,上天入地,什么都能聊。


好在她从小在诗词里浸泡,对顾先生的讲课方式很快便适应了,一来二去,还跟先生和上了诗。


顾先生说,「诗歌是生命里的感发」,叶嘉莹铭记在心,这也成为了她「终身热爱诗词,虽⾄⽼⽽此⼼不改」的原因。

1945年,叶嘉莹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,随之在北平的几所中学任教,三尺讲台,一站就是70多年。